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

天下武功不是出少林?


武功可能出自外國人


「天下武功出少林」,變成了一句成語,幾乎是不容挑戰的事實。但我認為這是值得好好查考的一件事。

 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(西元495年),地點在中國河南省封登市境內嵩山之少室山上。第一位入主少林寺者是東天竺高僧跋陀;後來南天竺高僧達摩也到過少林寺暫住。今人所稱少林為達摩所創,達摩曾在少林面壁九年,達摩曾傳少林寺僧易筋經等等,應屬後人假託之事。或許是因為達摩祖師在禪門地位崇高,而少林寺也是禪宗寺廟,因此才會出現這種種傳說吧。

  之後,有傳說在唐朝時,少林寺僧有十三名武僧協助唐太宗李世民打仗。這應該是少林寺最早和武功有關的事蹟。然自唐、五代十國、宋至元,長達數百年的時間,有關少林寺武功的記載,少之又少。

  一直到了明朝,有關少林寺僧人的武功記載才多起來。

  明萬曆44年(西元1616年),從學於少林寺棍法高手洪轉、宗想、宗岱等人的俗家高手程宗猷寫了一本少林武學鉅著「少林棍法闡宗」,其中記載少林武功的源流是:「元末緊那羅王後嗣哈嘛師,以拳棍授以匾囤和尚。」;「緊那羅」為天龍八部之一,是佛教傳說中非人的天神,因此所謂緊那羅王後嗣云云,是不可信的。而此「哈嘛師」是誰,則不可考。不過程宗猷這本書至少點出少林寺武功的時代,似乎是在「元末」。

  而在萬曆時代之前的明嘉靖時期(西元1522-1566),有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,在「新建十方禪院碑」上說:「予昔聞河南少林寺,有神傳長劍技」,所謂「長劍」,指的就是「棍法」;而「神傳」,則顯然是一種假托神明的傳說。

  不過我們至少可以確定,在明嘉靖之前,傳說少林寺有一種天神傳授的棍法武功,是很厲害的。但,傳說是真實的嗎?且讓我們從俞大猷這個人說起。

  明嘉靖年間,倭寇侵擾中國東南沿海,當時有一記載說有一名叫月空的和尚,率約80名武僧加入戰局,「俱持鐵棍、長七尺、重三十斤、運轉便捷如竹杖、驍勇雄傑,官兵每每臨陣,輒用為前鋒」。但月空此一和尚兵團是在嘉靖何年之事,尚待考據。

  俞大猷(西元1504-1580),福建晉江人(即今日泉州),出身軍官世家,少年即學兵法、習騎射、後從一位名為李良欽之人學習劍法,成為高手;又精於棍法。泉州一帶的劍術及棍法多為俞大猷所傳,在當時猶勝於嵩山少林寺。

  俞大猷後來成為與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,並著有「正氣堂集」、「正氣堂餘集」、「正氣堂續集」三部書,其中「餘集」卷四為「劍經」,是古代重要的武術史料。

  俞大猷在嘉靖40年(西元1561年)自云中(山西大同)要回沿海前線,途經嵩山,拜謁少林寺,想找傳說中「神傳」的棍法,時年俞大猷五十六歲,已是一代武學宗師。此行他沒有找到他想看的「神棍」,反而發現少林寺的棍法「傳而久訛,真訣皆失」,也就是說,看起來很遜。

  於是俞大猷乃將自己精研的棍法傳授給少林寺僧,並從寺中帶走普從、宗擎等僧人到軍中,習練實戰的棍法,這些僧人後來回到少林寺,提升了少林寺的武功層次。

  俞大猷在「詩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」中云:「宗擎回寺以劍訣禪戒傳之,眾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」。自此伊始,少林寺的棍法得到「中興」。

  因此,超過半世紀之後,程宗猷在萬曆44年(西元1616年)著「少林寺棍法闡宗」,其所學的棍法應該是俞大猷傳於少林寺,或至少是深受俞大猷影響的少林棍法。

  由此看來,在明朝中葉,「天下武功出少林」一語並非事實,反而是「天下武功傳少林」才是實情。自明萬曆年間後,有關少林寺棍法高強的記載就相當多。可見在俞大猷訪少林寺之後,少林寺僧人精研棍法,能人輩出,而成為「棍法正宗」。
  而與俞大猷同時期的名將戚繼光在其「紀效新書」中介紹當時的出名武術,也只提「少林寺之棍」,未提「少林寺之拳」。由此推之,少林寺的拳法應該是明萬曆44年後到明朝末年所發展出來的。

  又於明朝末年,有一少林武僧洪記(亦可能為「洪紀」)自一位槍法名家劉長德處習得名聞天下的峨眉槍法,將之帶入少林寺的武學版圖;後洪記(紀)在崇禎年間死於與流兵的戰爭中。

  總之,少林寺作為一個佛門禪宗重地,又有僧人習武從軍之傳統,所以在明朝年間許多武術都匯集到了少林寺。而且僧人無嗣,沒有藏私傳子的弊端,武術只能擇優而傳。所以自俞大猷在嘉靖40年(西元1561年)訪少林寺起,到明末清初這段期間,少林寺逐漸成長為中國北方的武術中心。

  後來許多門派也就西瓜偎大邊,假稱本門武功是少林寺所傳,以不實廣告抬高身價招攬學生。久而久之,乃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說。時至今日,由武俠小說所建立起來的虛擬世界深入人心,更使少林寺這塊金字招牌變成事實了。

  這是一場歷史美麗的誤會,而且好像也沒有人願意醒。且以兩三事說說,聊資助談爾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